资讯动态
______
Current Information
 
实时商讯
《桥》——电影《相见在鸾峰桥》...
电影《相见在鸾峰桥》新鲜出炉—...
电影《相见在鸾峰桥》,讲述中国...
与台湾牵手,与世界对话——电影...
电影《相见在鸾峰桥》顺利杀青
福建省电影局领导到《相见在鸾峰...
谢再春部长探望《相见在鸾峰桥》...
电影《相见在鸾峰桥》在寿宁县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方志百科
中国内地第一本年鉴今年6月将影印并全文翻译出版
发布时间:2019-04-16 17:14:2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阅读次数:272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生物植物数学……一个字:难。”昨天,在上海市政协举行的一场专家研讨会上,承担《上海年鉴(1852)》翻译工作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感慨,“翻译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接触了很多过去很少或者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以及相当重要的历史信息。”

《1852年上海年鉴与商务指南》(ShanghaiAlmanacfor1852,andCommercialGuide)即《上海年鉴(1852)》,是北华捷报社出版的第一本年鉴,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的中国内地第一本年鉴。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周刊。《上海年鉴》编纂的用意,是为在沪上海英美侨民和商人提供一本有关上海的“百科全书”和实用手册。作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鉴(1852)》将于今年6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并全文翻译出版。

不失为对历史的珍贵“复刻”

在《上海年鉴(1852)》出版广告中,北华捷报社介绍——本书将包含当地多方面信息:提供五个口岸的居住者和若干商业设施;月相和月食;日程表;人寿保险行;口岸和港口管理规章;进出口关税;扬子江航行指南等等。令译者周育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上海生活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史研究之深,而且在介绍中国科学成果时少有偏见。当然,最具价值的当属年鉴中刊载的当时西方人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一方面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外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诸多困惑,另一方面,这份地图为上海城域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详细记录。

“不同于我们对年鉴的一般理解,是较为简省的平面知识,这本《上海年鉴》实际上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它从上海出发,辐射周边,远至琉球,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早期上海史均有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由于该年鉴存世极少,目前上海图书馆所藏很可能是孤本,其价值更加不言而喻。

《上海年鉴(1852)》中收录有《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徐光启记略》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并根据采访和地方志叙述了徐家后代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部分铭文、碑刻、墓葬等史料在上海地方史书缺载,对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而言,相当珍贵。

比如,2018年1月13日,黄浦区光启南路在市政道路改造拆除旧房过程中,曾发现两根古牌坊石柱,初步考证是“阁老坊”或“太卿坊”。据《上海年鉴(1852)》中《徐光启记略》一文记载:“到上海县城去游览,在狭窄的街道东游西逛,穿南行北,在城中附近多半可以看到一个大石坊,上面刻着‘阁老坊’三个大字。……由牌坊沿通向南城门的街道直行过半,在路的西侧一段铺面间立有不易注意的‘太卿坊’,镌刻的字有些破损,坊的挑梁上刻有‘明相国徐文定公祠’。”周育民说,由于老城厢牌坊所刻之字早已佚失,只能根据英文回译为中文,但仍然不失为对历史的珍贵“复刻”。

期待学界更深入研究利用

《上海年鉴》作为早期西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具有文献学价值。与同时代的《香港年鉴》比较,既有“历书”(Kalendar)的内容,如历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规章,有关机构、商业和侨民,进出口关税以及扬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献”(Misellany)一编,占全书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当时外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中首屈一指。“以西方人的视角对上海风俗的记载确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书中所记内容立足上海,辐射性很强,足以体现当时上海在江南地区的引领地位已十分明显。”资深出版人、文史学者完颜绍元说。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邢建榕则认为,《上海年鉴》不仅为研究上海历史人文提供了权威样本,同时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早期发展的重要形态。

《上海年鉴(1852)》留下的信息也记录了上海和中国在中西交流进程中的变化。比如,据《上海租界志》记载:1845年上海英租界设立时,在沪外人总数是50名左右。而《上海年鉴(1852)》中的记载相当详细,从1844年到1851年,上海可以确定的侨民人数从50人增长到1201人。《上海年鉴(1852)》中有一篇《关于“蛮”字的翻译》,副题为“中国人不称欧洲人为‘野蛮人’?”从“蛮”字的翻译上,也可以印证上海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所经历的从天下到世界的观念变化。

在与会专家看来,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城市,而对于上海自身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以《上海年鉴》为代表,上海目前留存大量西文上海史料亟待有效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史料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从历史走进当下,为今天的城市管理、文脉梳理提供借鉴。“拍卖而来的《上海年鉴(1852)》破损情况比较严重,修复工作仍在一页一页地进行。为让史料为更多人所用,我们首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扫描。如今,在这本书得到全文翻译出版之后,我们也期待学界对此更深入研究和利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说。

由北华捷报社编纂的《上海年鉴》有1852年到1863年十种。2010年,上海图书馆获得瑞典藏书家罗闻达珍藏的1551种西文汉学文献,其中就包括一册《上海年鉴(1854)》。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振鹤发现了这本年鉴的重要价值,2016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重印《上海年鉴(1854)》,并出版专题研究文集。此后,该系列中最早的《上海年鉴(1852)》现身拍场,亦被上海图书馆收入麾下,并与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再度联手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272

 

 
评论(272人参与,0条评论)
请登陆后发表,立即登陆 | 注册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西柚部落 三农网 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
   
     
dbtb1.png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一中路正大广场御景台1620

电话:0591-83317263

邮箱:1310891373@qq.com
      
     
晶品微信公众平台
晶品微博官方号
晶品之诚,在于潇洒的创意,也在于优美的文字,
在于动人的音乐,也在于灵动的策划……
探索精品之奥秘,遨游文化之瀚海。晶品,人格的保证,品质的保证。